习近平的改革足迹——福建
【编者按】福建地处东南沿海,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。习近平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7年半,亲身参与了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。
在福建工作期间,习近平的足迹遍布八闽大地,带领福建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、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改革争先 迎难而上
在鹭岛厦门当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
改革,先走一步有风险,但国家需要有人去趟路子,搞好了,为国家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,起纲举目张的作用。
——习近平在一次厦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的讲话
1985年,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。这年夏天,习近平风尘仆仆从河北南下赴厦履新,担任市委常委、常务副市长,分管体制机制改革。
到厦门不久,习近平高大的身影就出现在东渡码头,迎海风极目远眺。他踱步走到桥吊旁,抬头望着这几十米高的“大家伙”,询问工作人员它们能吊多少货物。
这是厦门港仅有的两台桥吊,一个吊一年能完成3.5万个标箱,香港同样的桥吊每年却能完成12万个。通过数次到现场调研,习近平终于把问题搞清楚了——运输能力不够,设施不完善,流程环节不配套,而政府没有更多的钱给企业完善设施。
习近平对当时的港务局人员说:“政府不要你们利润,你们赚来的钱,财政一分都不要,利润留给你们。但你们必须答应一条,赚了钱首先用来完善设施。”此后,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,尽可能把红利留给企业发展生产。改革第一年,厦门港务局就赚了2000多万元,没几年赚了7亿多。
厦门建经济特区,尚无经验可循。习近平来到厦门,“就是想尝试对改革的实践、对开放的实践”。而厦航作为我国第一家合资经营、企业化运作的航空公司,它的诞生,也是我国民用航空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。
当时,厦门机场太小,扩建刻不容缓,但地无一寸、房无一间,没飞机、没机组,也没资金。为了厦航,习近平经常到北京寻求支持。经不懈努力,厦航得到民航部门帮助,由金融机构担保,向美国波音公司租借了两架波音-737飞机用于运营。
截至2018年12月,厦航已经拥有210架飞机,350多条运营航线,成为中国民航唯一连续31年保持盈利的航空公司。
1985年,习近平从河北正定县调往福建厦门工作。这是时任厦门副市长的习近平到国外考察。(新华社发)
1986年,在为厦门航空梦奔波的同时,习近平也在为另一件事频频向北京的专家求教,那就是探索建设自由港。当时,自由港在全国都是个新事物,几乎没人搞得懂。习近平带领课题组到新加坡考察,学习借鉴国际经验,同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,把厦门建设为“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”。
寸心不昧 万法皆明
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
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必然会带来腐败现象。如果是这样——改革开放不是带来民心的振奋,而是民心的颓废;不是增强了党的凝聚力,而是带来民心的涣散——那决不是我们所要进行的改革开放。
——1990年2月,习近平《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》
1988年,习近平调任宁德担任地委书记。那年冬天,让宁德的不少干部印象深刻。
受陈旧观念影响,当时宁德地区的干部纷纷占地建房。这也成为诱发以权谋私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。
经过深入调研,习近平1989年1月主持召开地委工作会议,决定把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确定为惩治腐败工作的突破口,并从思想上、组织上作了全面部署。
有人提出清房问题牵涉面太大。习近平说:“你们是愿意得罪两三千名的干部,还是闽东二百七十万的人民?”这一提问振聋发聩,人们瞬间领悟到这位年轻书记惩治腐败的魄力和决心,心中原有的些许犹豫一扫而空。
经过一年多努力,宁德地区共查处7392名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。各县建房清查小组还对1982年以来全区占地建房进行全面普查,张榜公之于众,由群众监督举报。
同样是1988年的冬天,习近平带领工作队接连到宁德的九个县召开现场会。一天中午,工作队来到霞浦县溪南镇。午餐时,当地干部拿出水果和高档烟酒招待客人。一看到大约价值十元一包的高档烟,一向亲切待人的习近平沉下了脸。他拿起烟,严肃地对在场的干部说:“这包烟,值老百姓多少个工分!”从溪南镇开始,后面各地都不再准备烟酒。
1989年1月,习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四句话: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”这是作为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;“熊掌和鱼,不可兼得。”不要既想当官,又想发财,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;“寸心不昧,万法皆明。”贪污受贿,鱼肉乡民,这是党纪国法所不容的;“为官一场,造福一方。”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,利益问题上,“拿来主义”要不得,不能图实惠,谋私利。
在习近平的严格要求下,宁德地委风气一新。
1989年3月29日,宁德地委、行署出台《关于地委、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》12条。5月15日又出台《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》5条。
今日事 今日毕
让“马上就办”在榕城福州蔚然成风
要大力提倡“马上就办”的工作精神,讲求工作时效,提高办事效率,使少讲空话、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、形成习惯、形成规矩。
——1991年2月20日,习近平在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
1990年4月,习近平离开闽东山区,主政省会福州。虽然跻身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,但当时的福州不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,办事效率也差强人意。
经过调研,习近平决定把改变干部作风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。在1991年2月20日的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向全市干部明确提出,“要大力提倡‘马上就办’的工作精神,讲求工作时效,提高办事效率,使少讲空话、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、形成习惯、形成规矩。”
在明确提出“马上就办”之后第三天,习近平带领福州市有关负责人到马尾,参加省委、省政府召开的福州开发区现场办公会,研究起草福州市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要求的12条配套举措。这12条配套举措的出台,直接催生了首问责任制、办事限时制、红灯呈报制等制度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招商引资是福州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。当时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龚雄,把一张1米多长、盖了130多个公章的宣纸带到了市委常委会上。据龚雄调研,那时外商在福州投资设厂,走完合同章程审批、工商、税务、海关、商检登记等一系列流程,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时间。
开放意识不够,机制流程冗长。这件事给了习近平很大触动。1991年3月,在融侨工业区现场办公会上,习近平针对福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,首次提出要采取“一栋楼”办公和有关部门委托代理、上门服务等办法,减少图章和公章旅行。随后,福州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开始在福州温泉大饭店运行。
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
“一栋楼”集结了福州市20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,外商可以一口气办完一系列手续,再也不用满城跑了。随着外商投资项目越来越多、金额越来越大,入驻“一栋楼”的部门也越来越齐全。
20多年过去了,如今“一栋楼”早已转化为行政服务中心、市民服务中心,但当时“一中午拟定一份文”“两天办好办厂手续”的故事仍在流传。
增进福祉 惠及民生
在实践中大胆闯大胆试
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,就要在实践中大胆去闯去试。
——2002年,习近平《研究借鉴晋江经验,加快县域经济发展》
2000年,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,从初到福建省任职,至此已有15年,此时这里已是富饶发达之地。但当时福建人民却和全国人民一样面临着新困扰: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,人民群众的食品供给虽无数量之忧,但存安全之虞。
为此,福建省政府建立起由23个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、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,自2005年起又改设省食品安全委员会。在这场“舌尖上的安全”守卫战中,各部门开始真正形成合力。
时值世纪之交,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处于新的十字路口,以乡村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“晋江模式”也遇到了发展瓶颈:“家家点火、户户冒烟”,“烟囱比电线杆还多”。多则多矣,然而“只见星星,不见月亮”;富则富矣,却是“低端竞争,富而不强”。
习近平重点走访了恒安、浔兴、亲亲、优兰发、环球等十几家企业,仔细询问有没有引进新技术、开发新产品,市场是怎么开拓的,企业要怎样做大,存在哪些困难。
2001年4月20日,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中国(晋江)国际鞋业博览会。开馆仪式后,他径直来到安踏展馆。听完介绍后,他对企业发展提出三点要求:把好质量关,创出自己的品牌,要有自己的创新产品。习近平对于开创品牌的要求,在晋江企业家中引起强烈共鸣,晋江企业的品牌意识开始觉醒。
爱拼会赢、敢为人先。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于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,正是不断推进福建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巨大动力。而这些经验对于全国改革开放实践也极具借鉴意义。
-End-
来 源 /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
责任编辑 / 马 倩
推荐阅读